号: 11341000MB1684301N/202504-00017 信息分类: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招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山市广播电视局、黄山市文物局) 发布日期: 2025-04-21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年一季度市政府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作者: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5-04-21 19:05 信息来源: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山市广播电视局、黄山市文物局) 阅读次数:
序号 重点工作事项 牵头
责任单位
一季度完成情况
9 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0%12% 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季度旅游接待量增长11%、总花费增长13%
10 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长10% 市文化和旅游局 对企业给予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服务,助力其完善管理体系、拓展业务范围,加速成长为规上企业。指导黟县培育黄山长影徽黄影视有限公司、北京众乎影业、江苏雪漫影业入规。
12 文化旅游相关行业入库税收占比7%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全市1-2月文化旅游相关行业入库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2.汇同市税务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召开数税提升工作会商会,建立部门协同机制。                                                             
3.
牵头赴市内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民宿聚集区、商业街区等开展专项调研,挖掘数税提升潜力,分析研判做法,归纳数税提升4种模式,形成数税提升工作指引。
14 支持黄山风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黟县、齐云山分别申报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太平湖、新安江山水画廊、花山谜窟、牯牛降等经典景区品质。 市文化和旅游局 1.争取世界级景区、度假区培育对象名单。
2.
召开《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23-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组织编制申请报告书、对照说明材料及佐证材料。
3.
组织开展最美丽景区景点评选活动。
15 动态优化文旅项目库,全力抓好100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 市文化和旅游局 建立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打造支柱产业调度机制,召开两次项目调度会,会同市发改建立100个文旅重点项目库,做好与项目责任单位沟通联系工作,及时跟进了解项目进展、年度计划和需求。
16 发展乡村旅居、疗愈修心、亲子游乐、寻根旅游等新兴业态,打响民俗展演、非遗体验、休闲国潮等特色品牌。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参加《皖美休闲旅游乡村实施导则》编制工作调研座谈。
2.
会同市委组织部完成16个旅居康养乡村运营主体组建,推动一批旅居康养乡村和旅行社结对签约,在黄山小住平台推出新安山居产品。
3.
指导黟县、黄山区、徽州区完善皖美民宿集聚区工作计划,融入非遗空间、鱼灯夜游、乡村美食等。
18 深入实施《黄山市研学旅游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新增省、市级研学示范基地30家,全年接待研学游客超700万人次。 市文化和旅游局 1.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市内研学基地参与多彩研学安徽年特色研学旅游季活动创意产品展示、现场宣传销售等;欢欢喜喜过大年文旅促消费期间,黄山市举办研学旅游活动343场次、参加人数超23万人次。
2.
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徽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开展2025“春学江淮 研读安徽启动仪式暨全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交流活动筹备工作。
3.
联合安徽美术出版社,开展一市一品研学课程优化,拟制《文化徽州 研学黄山》宣传册策划方案,梳理收集研学旅游基地图文素材。
4.
组织区县开展皖美研学平台信息上传工作,截至目前共录入课程、线路106条(含研学课程77条,集体研学线路6条、社会化研学线路23条)。
5.
黄山文旅、安徽文旅、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以及县(区)文旅新媒体平台联合开展研学黄山品牌宣传60余次;山水村夜新媒体平台任务下达3次。
6.
结合全市100个重点文旅项目库,梳理并建立6个重点研学旅游项目库。
7.
加快徽州区潜口自驾车营地项目资产盘活,建设徽州研学国际营地,纳入我市文旅双招双引项目。
8.
印发《2025年黄山市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奖励政策》,设立入境研学旅游接待奖。
20 深入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打造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文旅新地标。 市文化和旅游局 1.遴选报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陈。
2.
稳步推进观瀑楼修缮和展陈提升、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洪桥机要科抢修加固项目、《黄山报》旧址展陈提升工程项目和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安防工程等革命文物修缮安防等工程建设。
3.
梳理报送抗日根据地的边区政府旧址保护情况及计划申报项目情况。
4.
开展《安徽革命文物故事》图片征集工作。邀请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来黄开展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解读讲座,市直有关单位、全市文物工作者近200人参加。
21 培育一批网红乡村,推进数字游民社区建设,推出一批奔县游、奔村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 市文化和旅游局 1.遴选申报2025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春季线路。
2.
会同市建投集团,分3轮召开黄山小住2.0产品说明会。
3.
完善黟县、黄山区、徽州区集聚区建设和奖补资金使用方案。
4.
推进民宿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组织英纳维特、华度和黑多岛申报民宿平台和创意平台揭榜项目书
5.
完成限上住宿业首次数据填报。
22 争创全国甲级旅游民宿1家、皖美金宿30家。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2024年全国甲级旅游民宿评定结果公示名单,我市还淳度假、云归里2家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2.
摸排2025年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申报名单,进行实地考察比选。
3.
在皖美民宿申报工作中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启动徽州民宿协会换届工作。
25 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序时推进旅游服务满意度调查评价服务项目采购程序。
2.
完成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工作。
34 推动文化IP数字化开发和转化。 市文化和旅游局 1.歙州农文旅集团牵头组建大鱼神灯运营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汪满田、瞻淇、渔梁三地资源,统一管理,开展鱼灯生产、文创研发、常态化宣传推广活动。
2.
推荐一批优秀旅游商品图文素材用于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黄山市展示对接区展览,体现黄山特色。
36 大力发展以微短剧为重点的影视产业,加快一站式服务平台与影视拍摄基地建设,用好安徽网络微短剧黄山审查分中心平台,加强与头部平台和影视龙头企业合作,推出一批优质好剧、精品力作,全年影视产业营收超5亿元。 市文化和旅游局 1.推进一站式平台建设优化。
2.
广泛动员影视企业申报扶持政策项目。
3.
完成市本级影视基地负一层及一层全部场景建设。
4.
走访对接影视相关企业。
5.
我市制作的《念念有茗》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第六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
39 争创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试点。 市文化和旅游局 1.正式印发《安徽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安徽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动员会。
2.
指导歙县加快推进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修缮试点项目。
3.
推动《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管理规划》通过省文物局初审。
4.
成功举办首届安徽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安徽选拔赛。
5.
指导各区县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申报文物摸排和文本准备工作。
40 深入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徽州文书馆藏、徽州文脉传承、徽剧振兴工程,推进徽学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计划,承办第三届徽学大会,做好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徽学研究院。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复排徽剧《百花赠剑》,目前小戏已完成演员排练。
2.
联合打磨徽剧小戏《从取舍起》已完成。
3.
对接相关院团,做好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的申报工作。
4.
完成5场徽剧小剧场演出活动以及送文化下乡活动。
5.
参与岩寺老街长桌宴演出4场,彩排1场。
6.
联合申遗办、北京申遗技术团队、省文旅厅到祁门县开展万里茶道(安徽段)重要遗产点核查调研工作,实地查看祁门茶业改良场与桃源古茶树村两个重要申遗点保护利用情况。
41 培育壮大文房四宝、徽州四雕、鱼灯等徽字号文化产业,开发一批富有情绪价值的文创产品,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0家。 市文化和旅游局 1.新增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黄山佳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黄山市古城歙砚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非遗工坊;其中,黄山市祁门红茶非遗工坊案例祁门红茶:一片叶子的''成功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示名单。
2.
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赴亳州参加2025“多彩四季安徽嘉年华第一季活动,我市的歙砚、黄山毛峰制作技艺两个项目相关产品入选非遗年货促销好物
48 打造徽州特色文化地标和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等活动,让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惠及全市人民和广大游客。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完成2025年度送戏进万村招投标工作,及时开展春节送戏,截至3月底,完成285场,占全年任务的40.95%
2.1
25日,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举办全国2025四季村晚春节示范展示活动。
3.3
8日,屯溪区在黎阳in巷开展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市级示范演出。
4.
配合宣传部完成2025年度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申报工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核定25个。
5.
联合开展第三届黄山市乡村戏曲节(歙县槐塘站)演出活动。
49 市场化引进国际水准的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丰富场馆休闲娱乐、研学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推动公共文化场馆逐步向城市文化综合体转变。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市图书馆已开展元宇宙体验空间相关项目招标工作;
2.
市文化馆创新公益培训种类,2025年成人免费开放培训班于3月正式开班,并同步开启线上直播课程,涵盖中国舞、交谊舞、黄梅戏、书法、二胡演奏等11种艺术门类,报名成功学员400余人,截止3月底累计服务到馆人次2.5万,线上直播课程服务人次超2000
3.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一季度共计完成社会教育活动28(参与人数:1300),其中行走的徽文化活动3场。
4.
市艺术剧院一季度共计完成演出场次:徽州区送戏进万村16场(参与人数:1600人数左右),小剧场演出5场(参与人数:550人), 其他演出18场。
104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覆盖。 市文化和旅游局 1.122日,由市图书馆和戴震路社区共同打造的戴震路社区分馆——“碧书屋正式开馆。
2.
分别在璜茂中心小学、戴震中心小学、戴震幼儿园举办3行走的徽文化社教活动。
3.
完成傍霞村示范点展厅的选址。
4.
组织公共文化场馆开展送文化到乡村志愿服务活动23场。
118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做好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截止3月底累计到馆人次超90万。
2.
复排徽剧《百花赠剑》,已完成小戏演员排练。联合打磨徽剧小戏《从取舍起》。
124 用好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大力拓展国际航线,确保口岸吞吐量超5万人次、增长100%以上。 市文化和旅游局 1.组织重点企业以小分队形式赴北京、上海等通航口岸城市召开文旅产品恳谈会,开展业务对接,联合开发推广欧美市场,引导入境游客分流。
2.
随省文化和旅游厅出访日本、韩国,与日韩文旅部门、航空公司、文旅企业洽谈合作,在安徽文旅(东京)推介会上推介黄山四季主题产品。
3.
积极对接境内外航空公司,开通直航包机。
4.
印发《黄山市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工作实施方案》《2025年黄山市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工作方案》《2025年黄山市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奖励政策》。
140 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优化免减优政策,全年开展畅享黄山·焕新生活促消费活动超300场。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完成2024年度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总结及有关档案材料整理。
2.
印发《黄山市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十五条措施》,围绕6个方面提出15条措施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
3.
推出烟雨黄山 文旅惠民一季度系列举措。加强黄山小住等活动宣推。
4.1
10日,安徽省文旅惠民促消费 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休宁县齐云小镇举行。
145 推动市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和徽州古城等商业街区提质升级,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创建省级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4个。 市文化和旅游局 1.推动三江口文旅商圈建设。考察学习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凤凰古城沱江夜游、宣恩县贡水河夜游、重庆两江夜游等项目,起草屯溪三江口江面旅游提升工作专班方案。
2.
岩寺老街:春节期间,举办就在徽州过大年环游记活动,初三至正月十五累计开展鱼灯小草龙巡游、舞狮等特色活动20余场次。元宵节举办暖企长桌宴。
3.
黟县古城:举办春节黄金周系列活动、春日游园会活动2场,演艺场次80余场,累计吸引群众游客18万人次。
4.
祁门东街:117日、212日,分别举办非遗贺新春 妙中国年东街游园灯会及非遗靓东街 梅城闹元宵活动。
199 深入实施城市品牌全球推广计划。 市文化和旅游局 1.开展2025“非遗贺新春——就在徽州过大年系列文旅体验活动,统筹区县和重点文旅企业结合春节、元宵等重要节点,举办各类非遗验活动520余场,持续开展皖美冬日”“就在徽州过大年主题宣传;协调拍摄制作华为手机联名春节视频宣传。
2.
依托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平台启动“FUN肆游黄山文旅短视频宣传活动,发布活动参与方式、奖励评审规则,组织本地创作者发布作品预热引流。
3.
随医疗康养产业攻坚组市场拓展专项组、市卫健委等,分别赴上海和南京对接月星集团、平安健康和利安人寿,开展康养引流。
4.
会同奇瑞捷途汽车公司启动春季车文旅跨界创意宣传合作,重点依托抖音、小红书平台,联动捷途车友会、俱乐部和文旅达人,打造线上传播话题,开展春季自驾旅游宣传推广,协助做好用户达人采风拍摄。
5.
聚焦上海高校外籍留学生群体,拟于5月组织开展Meet in Huangshan—“古徽州72小时奇遇记走进上海纽约大学宣传推广活动。
6.
启动黄山市入境旅游宣传片制作工作,策划宣传片脚本方案。
201 办好黄山旅游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 市文化和旅游局  1  23 日,在歙县徽州古城府衙广场举办第十八届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暨 2025 歙县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启动仪式。活动以徽文化为主线,整合文化、旅游、非遗、民俗等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和外延,通过艺术对徽文化进行包装、二创,展开新的文艺表达,增强对徽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