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激活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以闪里镇文堂村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繁荣富裕,又包括精神上饱满富足。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推进徽州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激活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乡贤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要善用熟悉乡风民情的乡贤,发挥乡土文化人才作用,弘扬善行义举,协助政府引导乡民参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文堂村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方面,通过鼓励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到村挂职和吸纳博士毕业生到村实习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引进乡贤的方式,近年来文堂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油菜花节、荷花节、丰收节的举办,文堂磻村田园综合体、文堂艺术古村落、文堂无民初项目的落地,古民居祠堂的保护,都在促进该村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利用,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将发展非遗文化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文化保护方案,组织非遗文化外出展演,为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帮助乡村群众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文化带头人,加强宣传,培树典型,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文堂村利用春节期间村民集聚的机会,开展春节文化活动,有徽州祠祭、儿童背诵家训、文堂好媳妇表彰、《文堂乡约》赠阅、舞龙跑旱船等,该村通过系列活动,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春节文化气氛和推进乡村振兴有力结合,让全村群众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新年。
融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动力。当下,文化产业发展不能过于单一,要实现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文化产业方面,文堂村主要存在三种产业类型,包括:古建村落型、生态景区型和特色观光型。三种类型体现了三个融合特点:政府、企业、个体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三农”,又促进了工业化、商业化;文化、旅游、生态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态资源和旅游要素。文堂村文旅资源丰富,包括:传统村落、古祠堂、艺术写生基地、国家级非遗,该村实现“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同频共振。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文堂村文化产业发展,该县已将该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纳入祁门县“十四五”文旅体产业发展规划和祁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文本。
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文堂村为传承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争取到县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利用一个旧仓库修建了一座红色文化展览馆。该馆结构为苏式牌楼结构,修复时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在村里收集了一些毛主席像章、祁门老版地图、革命相关照片进行馆藏。虽然只是一个村级小型展览馆,却吸引了众多单位来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本村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干部群众。本村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辈的革命事迹易于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认同,从而激励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走好乡村文化群众路线,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根基。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乡村振兴要尽可能做到:把各项资金切实用在乡民最渴望、需要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上,拓展丰富内容、吸引培养人才,树立乡村振兴源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鲜明导向。文堂村通过举办多场文化活动,包括徽州祠祭、文堂好媳妇表彰、舞龙跑旱船等,活动由村里主办,演员都是群众,大家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宣传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创作出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也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就蕴藏在特色乡村文化中,把文化精华贯穿于乡村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助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